成果展示
【人才培养大家谈】
为推动中阿交流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记阿拉伯学院别开生面的校友见面会
来源:阿拉伯学院 日期:2018-07-13 浏览次数: 字号:[ ]

世界瞩目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确立了中阿友好合作新的历史起点,中阿全方位合作进入新阶段。作为曾经为共和国培养出七位大使、为推进中阿交流提供大量人才储备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学院,近日连续组织召开了两场颇具规模的校友见面会——“新闻战线校友交流会”和“外交外事战线校友交流会”,充分展现了二外阿语人才培养方面的累累硕果。昔日恩师益友重聚一堂,感怀旧日求学时光,感恩母校培育之情,感言学校学院发展。副校长朱佩芬、副校长张严分别出席两场校友交流活动。

 “二外阿语人身上具有鲜明的实干精神” 

近年来,二外阿拉伯学院向主流媒体输送了大量阿语人才,在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日前,在阿拉伯学院新闻战线校友交流会上,来自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等主流媒体的十多位阿院校友畅谈学校新变化,共同总结二外人身上的共同特点。

张严副校长在阿拉伯学院新闻战线校友见面会上致辞

张严副校长向校友们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新变化。张严副校长指出,近年来,二外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小语种开设成“井喷”态势;学校积极响应北京市人才培养创新号召,形成了“五培一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第八次党代会召开后,二外确定了新的学校发展定位,确立了“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希望校友们多多提供建议,并利用平台资源助力学校发展。

张严副校长、阿拉伯学院教师代表与新闻战线校友代表合影

新华社国际部评论室主任辛俭强说,作为一名老毕业生,这是20多年来第一次被邀请参与校友会,感到非常激动,也非常感动。阿拉伯学院的老师治学严谨,学院有非常好的学风和氛围,为主流媒体输送了很多人才。通过他多年的观察发现,二外的毕业生身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他们实干、勤奋、上进,很少有人空谈”,在工作中都能较快地适应环境、显露头角。

新华社对外部阿文编辑室副主任朱小龙说,张严副校长在致辞中介绍的二外发展新蓝图令人振奋,学校现在已经焕然一新,教学质量也实现了新的飞跃。他介绍了自己眼中的二外人特点,“二外的毕业生非常出色,他们专业功底强,视野开阔、思路灵活,这都是之前在学校勤勤恳恳学习所获得的成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阿语频道制片人廉辉说,二外阿拉伯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很高,这与学院严谨治学的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关系。作为阿院的学生,他非常感恩学院的栽培,也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宣传母校优秀的治学理念,协助母校将“二外好故事”“二外好形象”传播出去。

媒体校友们还纷纷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阿拉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拓展海外影响力等等。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 

阿拉伯学院长期以来为国家外交外事部门输送大量人才。在阿拉伯学院外交外事战线校友交流会上,来自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总参谋部和北京市政府对外服务办公室的校友共同回忆了在阿拉伯学院学习的快乐时光。

朱佩芬副校长在阿拉伯学院外交外事战线校友见面会上致辞

朱佩芬副校长与在座校友分享了自己与阿拉伯学院的故事。她讲述了自己学习阿拉伯语的经历,并强调了对阿拉伯专业进行“财富挖掘”的重要性。她指出,要提高阿拉伯学院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同时要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模拟面试、实践训练等,不断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使二外阿拉伯语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更好的适应国际发展的需求,为中阿合作贡献力量。朱佩芬副校长表示,希望校友们能够利用平台资源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机会,帮助学弟学妹们更多的了解社会,提高能力。

朱佩芬副校长、阿拉伯学院教师代表与新闻战线校友代表合影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参赞于海琳说,回到二外看到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学习语言的氛围更加浓厚了。他回顾了自己学习阿拉伯语的经历,并建议学弟学妹们在学习中不要怕辛苦,“要适应高压”,同时要从在校期间就培养严格的外事外交纪律意识,加强自身政治素养。

外交部政策司随员时晔说,“非常感谢阿院的老师对我的教导,感谢学校、学院设计的课程,使我具备了扎实的语言能力。”他说,回到学校非常亲切,二外具有独特的人文光环,学科教育也非常有特点。他建议学弟学妹要主动拓展知识面,在学校提供的课程框架下主动涉猎相关知识,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提高自身“复合型”能力。

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主任科员刘洋回忆了自己的大学时光。他说,阿拉伯语学习难度很大,从大一开始他就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无时无刻不是在和身边同学“比着学”,丝毫不敢懈怠。如此高压的学习锻炼了自己理性思考问题、遇到困难心态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受益终身。

外交外事战线校友们还纷纷结合国家发展趋势,对阿拉伯学院办学模式提出了许多建议,包括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加强智库建设、提高学生抗压能力等等。

   “师生一家,追求卓越” 

阿拉伯学院能走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与学院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密不可分,学院长期以来具有“师生一家 追求卓越”的育人传统。

阿拉伯学院一直保持着晨读的良好传统

阿院学子十分勤奋,学习主动性很高。阿拉伯语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每天一大早,7:30之前阿院学生们就坐在教室里,捧着课本和字母发音部位图,摸着自己的喉咙找位置,反复练习,直到上课。每天的课程十分紧凑,教学楼时常能看到他们急速穿梭的身影。课堂内容丰富而颇有难度,稍有分神便会落下,因此同学们上课时注意力十分集中,不敢有丝毫松懈。夜幕降临,大家还要上三个小时的晚自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回了宿舍还要继续学习,趴在床上还要写作业、听听力,直至凌晨。

同学们学得辛苦,老师们教得更辛苦,在共同磨砺的过程中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学院教师不放松基础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早读和晚自习,朝七晚九,低年级班主任全程带领全班同学学习。老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背课文、课后练习、翻译,时常还下发片子作为补充。课上发言每个发音都要标准,每个符号都要念对,每个词的格位都不能弄混。小班教学使得课堂极具效率,老师对课程的展现形式也丰富多样,包括表演、翻译电影等实践活动,每个人都会有展示的时间。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就要求学生课下付出巨大的努力。课后老师也会跟进学生的学习,课后的答疑和练习的讲解,从未放慢脚步,反复与学生沟通存在的问题,保证了每年阿拉伯语专业四级考试全员通过的优异成绩。

阿拉伯学院班导师晚自习辅导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远大于课业难度。老师不会放松对阿拉伯语人才的高标准要求,课程也是十分紧凑。阿拉伯学院的学生们正是在这种环境里不断磨练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经过反复磨砺,形成了具有较强心理承受力的、注重实干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特点。

近年来,阿拉伯学院不断发展。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且教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目前专业教师共 13 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占 50%,外籍教师 1 名。学院下设阿拉伯语专业,旨在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广、人文素养高并能够在经贸、外交、新闻以及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熟练运用阿拉伯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依托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阿拉伯研究中心平台,新设国家和区域研究系列十二门课程,围绕学校综合改革,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专业内涵。学院还建立多个国家级教学、科研的高端平台,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助力,反哺人才培养。学院国际交流频繁,每年有50%的学生通过合作项目公费留学。学生每年可参与学院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服务工作,参加北京地区举办的各类国际会议、国际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以及全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的各种学科竞赛,如海湾国家会议、APEC会议、CRI全国高校阿拉伯语演讲比赛、央视阿语风采大赛等,为同学们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阿院系列校友交流会顺利举办,与会者都表示收获颇丰。阿拉伯学院党总支书记叶凌春总结说,“近年来用人单位反馈二外阿拉伯学院学生工作认真,不怕苦累,解决问题能力强,这体现了学院人才培养的成果。”她表示,学院的发展得益于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校友们的关心帮助。希望校友们继续为学校、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宝贵建议,充分发挥“智囊团、动力团、宣传团”的作用;同时,阿拉伯学院也一定不负众望,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为促进中阿交流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关闭|打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7963号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402430076
Copyright 2017-2027 B.I.S.U. all rights reserved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